如何通过声音判断鱼群活动?老渔民教你用耳朵「看」鱼
夏夜的水库边,李伯叼着烟斗蹲在船头,突然耳朵动了动:「东南角有群鳙鱼在甩籽,咱们往那边下网。」年轻徒弟将信将疑地撒网,果然捞起二十多斤白鲢。这种「听声辨鱼」的绝活,正是渔民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。
一、水里藏着的声音密码
鱼群在水下的动静远比我们想象的热闹。美国海洋研究所的《水生生物声学研究》记录到,1立方公里的海水里,每天会产生超过500种生物声波。这些声波就像水下朋友圈的动态,记录着鱼群的吃喝拉撒。
1. 三种典型鱼声特征
- 啃食交响曲:鲤鱼嘬食底泥时会发出「啵啵」的爆破音,类似开水冒泡
- 恋爱进行曲:繁殖期的石首鱼靠鱼鳔震动发出「咚咚」声,最远能传3公里
- 逃生警报器:鱼群遭遇天敌时,甩尾声会突然变得密集,像爆豆子般「噼里啪啦」
鱼类 | 声音频率(Hz) | 典型活动 | 声纹特征 |
石首鱼 | 80-200 | 求偶 | 规律脉冲波 |
鲤科鱼类 | 500-1200 | 摄食 | 连续爆破音 |
鲑鱼 | 1000-3000 | 洄游 | 宽频段噪声 |
二、实用辨声技巧手册
广东万山群岛的老渔民有个口诀:「早听脆,午听闷,夜半留心咕噜声」。这些经验看似朴素,实则暗合科学原理——水温变化会影响声音传播速度。
2. 不同水域辨声要诀
- 水库静水区:用空矿泉水瓶倒扣在水面,能放大5倍水下声波
- 河流湍流处:注意辨别持续性「嗡嗡」声,可能是鱼群顶流产生的流体噪声
- 近海养殖区:黎明时分的「咯咯」声通常是海鲈鱼群在围猎小鱼
时间 | 常见声源 | 误判提示 |
清晨5-7点 | 鱼群浮头换气 | 注意与水鸟啄食声区分 |
正午12-14点 | 底层鱼摄食 | 容易与虾蟹活动声混淆 |
傍晚18-20点 | 洄游鱼群过境 | 需排除船只引擎干扰 |
三、现代科技加持的听鱼术
浙江舟山的渔船现在流行改装二手手机:拆掉话筒加装防水麦克风,配合声谱分析APP,成本不到200元却能实时显示鱼群密度。这种土法装备的检测精度,居然能达到专业探鱼器的75%。
3. 简易声波记录仪制作
- 材料:PVC管(20cm)、硅胶麦克风、手机3.5mm接口
- 组装:麦克风固定PVC管底部,连接手机录音软件
- 用法:将管口斜插水中,录制30秒后观察频谱图
四、声音之外的辅助线索
2018年长江禁渔期,巡护员老张就是靠着「听声+观星」的法子,在漆黑江面逮到电鱼船——鱼群受惊时的声波会惊飞夜栖的水鸟,而非法船只的引擎声有特定谐波。
岸边芦苇突然无风摇摆,很可能是大鱼游过产生的尾流;水面连续出现同心圆波纹,说明中层有鱼群在转向。这些视觉线索与声音信息相互印证,能大幅提升判断准确率。
4. 气象因素对照表
天气 | 声波衰减率 | 监听建议 |
雷雨前 | 增加40% | 重点监听浅水区 |
大雾天 | 降低20% | 可探测深层鱼群 |
北风天 | 声速提升3% | 调整时间补偿参数 |
月色洒在鄱阳湖面,王师傅关掉探照灯,把竹筒贴在船舷静静听了半支烟工夫。「东边三十米,草鱼群在往南迁移,咱们到前面下拦网。」船尾的年轻人打开手机录音,开始学习这种古老而新鲜的数字渔猎技艺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