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凌晨三点,我差点在朋友圈发了蛋仔派对诈骗文案
昨晚赶方案到凌晨两点半,刷朋友圈提神时突然看到初中同学阿杰发了条动态:"蛋仔派对新活动!扫码领288元现金红包,亲测秒到账!"配图是个粉嫩嫩的卡通蛋仔,底下已经有十几条"真的假的?""我也领到了"的评论。
我盯着那个模糊的二维码看了十秒钟,突然发现不对劲——官方活动怎么会用个人微信收款码?结果早上七点就看到阿杰在群里哭诉:"号被盗了,大家千万别扫那个码!"
一、这些"蛋仔"套路正在朋友圈疯传
最近三个月,光是身边朋友就遇到过三种变体:
- 红包诱惑型:"庆祝蛋仔玩家破亿!限量发放现金红包"
- 情感绑架型:"帮妹妹集赞换皮肤,差3个就达标了"
- 技术漏洞型:"发现充值BUG,68元可买198元礼包"
最绝的是上周看到的连环套:先让你分享三个群"解锁提现资格",接着要输入支付密码"验证账户安全",最后居然要人脸识别"确认是本人操作"。
诈骗文案的五个危险信号
红色flag | 正常活动特征 |
要求分享到多个社交平台 | 最多要求@官方账号或带话题 |
出现"系统正在维护"等临时页面 | 活动页有完整备案信息 |
客服要求提供短信验证码 | 仅需游戏内操作 |
二、为什么我们总会上当?
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《诈骗心理学》里提到:当看到"限时""限量"字样时,大脑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皮层会被杏仁核劫持。简单说就是——看见"还剩最后3份"的时候,我们智商直接减半。
我表弟去年就被套路过:
- 15:03 看到"前100名免费领皮肤"
- 15:05 按提示加了所谓"客服QQ"
- 15:07 收到个"激活码.exe"文件
- 15:09 支付宝里的压岁钱没了
后来网警告诉我们,那个假客服的对话模板会刻意制造紧迫感:"您现在排在第99位""系统检测到您操作超时"——全是设计好的心理陷阱。
三、遇到可疑活动怎么办?
上个月在游戏论坛学到的三查法特别实用:
- 查官方渠道:对比游戏官网/公众号的活动公告
- 查域名备案:在工信部网站查活动链接的ICP号
- 查文件属性:右键查看所谓"礼包兑换码"的真实格式
有次我收到个"蛋仔派对新春福利.zip",用记事本打开居然全是乱码。网安的朋友说这是典型的木马文件,专门针对不会看文件后缀的中老年人。
这些信息千万别给
真正的游戏客服永远不会要:
- 银行卡背面三位数安全码
- 微信支付的"付款码数字"
- 身份证正反面照片(除非是实名认证)
记得有次帮邻居王阿姨处理被骗的事,骗子甚至让她把手机收到的所有验证码都截图发过去。这种低级套路之所以能成功,就是抓住了大家觉得"截图又不涉及密码"的心理盲区。
四、如果已经中招了...
去年同事小张的惨痛教训:
- 第一时间冻结所有支付账户
- 去最近的派出所做笔录(立案回执很重要)
- 保留所有聊天记录和转账凭证
- 修改所有平台密码(特别是邮箱和手机号)
最麻烦的是他当时用了同一套密码,结果骗子通过撞库把他steam账号里的装备全洗了。现在这哥们养成了用便签纸记密码的习惯,办公室抽屉里总躺着三张写满乱码的便利贴。
凌晨四点的咖啡已经见底,朋友圈又刷出两条新的"蛋仔福利"。揉了揉发酸的眼睛,我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——有些二维码,不扫才是真的赚到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