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灾减灾教育中的经典游戏案例:让安全意识“玩”进生活
上个月社区组织防灾演练时,隔壁王婶拉着我嘀咕:"这些安全知识光靠发手册,孩子们根本记不住啊!"这话倒是提醒了我,咱们小时候玩跳房子都能记住规则,要是能把防灾知识做成游戏该多好?别说,应急管理局去年公布的《全民防灾素养调查报告》显示,采用游戏化教学的小学,地震逃生流程记忆率比传统授课高出63%。今天就带大家看看,那些让大人小孩都玩上瘾的防灾游戏到底长啥样。
一、这些游戏让逃生技能变成本能反应
记得去年参观某地震体验馆时,工作人员神秘兮兮地递给我个游戏手柄:"来局真人版大富翁?"结果半小时后,我居然把家里各个房间的避险位置记得门儿清。
1. 地震逃生大富翁
这款改良版桌游把传统地产格变成卧室、厨房、阳台等真实场景。玩家掷骰子走到"客厅吊灯坠落"格子时,必须正确选择承重墙三角区才能前进。某实验小学的实践数据显示,玩过5次的学生在地震演练中正确避险率达89%。
- 适用年龄:8岁+
- 所需道具:特制棋盘、知识卡牌
- 教育目标:室内避险位置识别
2. 火灾迷宫挑战
用充气装置搭建的迷宫会随机触发浓烟警报,参与者要用湿毛巾完成低姿前进。去年杭州消防队开放日上,200多个孩子在游戏中学到了触摸门温的技巧。消防员老张说:"比我们讲课管用多了,有个孩子回家还纠正他爸的逃生动作呢!"
游戏类型 | 适用场景 | 参与人数 | 数据来源 |
地震大富翁 | 学校/社区 | 4-6人 | 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》2021版 |
火灾迷宫 | 消防体验馆 | 10-20人 |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2022年报 |
二、台风天也能玩的居家游戏
去年"梅花"台风来袭时,朋友家停电的夜晚,他们居然用手机玩起了家庭避险知识擂台赛。后来听说,这个临时起意的游戏让读三年级的女儿记住了阳台花盆要及时收回。
1. 应急物资收纳大赛
把家庭应急包里的18件物品做成卡片,孩子们要在60秒内按使用优先级排序。某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告诉我,有个小男孩在游戏后,主动帮奶奶把老花镜放进了应急包。
- 道具成本:0元(可用便签纸代替)
- 意外收获:提升家庭应急包完备率
- 衍生玩法:盲盒抽取应急物品说用途
2. 暴雨警报情景剧
家庭成员分别扮演气象员、司机、物业人员等角色。当"气象员"发布红色预警时,"司机"要立即说出3个行车避险要点。去年郑州某社区演练中,这个游戏帮助居民在真实暴雨中减少了37%的车辆涉水事故。
三、爷爷奶奶也爱玩的传统游戏新玩法
社区李大爷最近迷上了改良版飞行棋,每次走到"燃气泄漏"格子就精神抖擞:"这个我知道!要先开窗,别开灯!"
1. 应急电话拍手歌
把"你拍一我拍一"的童谣改编成:"你拍三我拍三,山体滑坡找哪般?110来转接快,报告位置不慌乱。"区老年大学的王老师说,老人们记这个比记电话号码容易多了。
2. 防灾知识剪纸大赛
把安全标识剪成窗花,既传承非遗又传播知识。去年春节,某县文化馆举办的剪纸活动里,78岁的周奶奶剪的"紧急出口"标识还被选为社区安全宣传素材。
前两天看到楼下小超市在搞促销,老板娘把灭火器使用方法做成转盘游戏,买满50元就能玩一次。别说,这招挺灵,好些人边排队边背"提拔握压"的口诀。看来这防灾教育真要像炒菜放盐,得融入生活的每个缝隙才入味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