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的蝉鸣声里,我蹲在书院门口的石阶上啃着凉透的肉包子,隔壁王秀才捧着《策论精要》从我面前飘过。突然想起三年前第一次参加文墨会试,因为最后三道策论题没写完,硬是把砚台都攥出了裂痕。这场景,想必各位备考的同窗都不陌生。
一、科举考试的时间困局
据《江南贡院志》记载,正统年间会试平均每科有37%考生未能答完全卷。现在虽然不用磨墨舔笔,但看着沙漏里的细沙往下掉,后脖颈还是会冒冷汗。
题型 | 建议用时(分钟) | 实际平均用时(数据来源) |
经义填空 | 5-8 | 11.2(《科举计时研究》) |
诗词对仗 | 12-15 | 18.5(应天书院内部数据) |
策论写作 | 25-30 | 22.3(弘治九年会试统计) |
1.1 沙漏里的学问
考场发的计时香每柱燃尽约半个时辰,但东南角的穿堂风会让香烧得更快。去年秋闱,坐在窗边的张书生就吃了这个暗亏。
二、三步时间切割法
记得第一次见到这种方法是在《考棚生存指南》手抄本上,现在改良成了更实用的版本:
- 切割阶段:前1/3时段完成基础题
- 攻坚阶段:中间1/2时段处理难点
- 修补阶段:剩余时间检查润色
2.1 墨迹未干时
有位监考御史私下说过,看到考生在最后时刻还在奋笔疾书的,十个里有八个要被黜落。这就像炖老母鸡,火候过了反而坏味。
时间段 | 推荐动作 | 禁忌行为 |
开场15分钟 | 速答填空 | 纠结生僻字 |
中间1小时 | 突破策论 | 频繁喝水 |
最后30分钟 | 修正笔误 | 大段修改 |
三、各题型的偷时技巧
去年状元郎在茶楼闲聊时透露,他写诗对仗时会先用指甲在草稿纸上划出平仄符号。这法子虽然费指甲,但确实能省下研磨朱砂的时间。
- 经义题:遇到记不清的典故,先画个○标记
- 策论题:开头结尾要用馆阁体,中间可用行草
- 算术题:把算筹摆成竖列更省空间
3.1 砚台边的战争
《考工记》里说上等砚台蓄墨可保两个时辰不干,但考场发的普通砚台,约莫半个时辰就要添次水。建议在答完填空后顺手研墨,免得写策论时手忙脚乱。
窗外的桂花香飘进来时,别急着抬头看风景。把镇纸往右挪三寸,刚好能压住被风吹起的卷角。这些细微处的计较,往往就是能否金榜题名的关键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