沩山活动问答:如何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好?
八月末的沩山飘着桂花香,村口老茶馆里,李叔边擦桌子边念叨:"前年办的采茶节,城里来了三十多辆大巴呢。"这话让隔壁做竹编的王大姐直点头:"可不是,去年疫情闹的,游客少了一半多。"这样的对话在沩山街头时常能听见,大家都在琢磨怎么让更多人知道这座千年古镇的魅力。
一、沩山需要什么样的"招牌菜"
镇文化站的张干事翻着发黄的记事本说:"咱们有唐代古寺、宋代石桥,可游客来了总说'好看是好看,就是记不住'。"去年重阳节,几个年轻人在青石板路上办汉服快闪,当天抖音同城榜就冲到了前三。
1. 老故事的新讲法
导游小陈现在带团,总会指着河边的歪脖子柳树说:"这是明朝举人拴马的地方,他当年在这树下背的文章,后来中了二甲第七名。"游客们听了,十个有八个会去摸树皮沾文气。
- 实景剧本杀:把本地传说改编成推理游戏
- 声音博物馆:收集沩山十二时辰的环境音
- 节气厨房:用当季食材复原古籍里的菜谱
传统做法 | 创新尝试 | 参与人数对比 |
---|---|---|
文物静态展览 | AR寻宝游戏 | ↑320%(数据来源:《湖南省文旅创新案例集》) |
宣传手册发放 | 抖音话题挑战 | ↑650%(数据来源:《2023短视频文旅传播报告》) |
二、让街坊邻居都成"代言人"
开民宿的赵阿姨去年参加了旅游局办的手机摄影课,现在她拍的晨雾沩山在朋友圈转发量比官微还高。镇小学组织孩子们画"我眼中的家乡",那些充满童趣的作品成了明信片上的新宠。
2. 家家有绝活
做霉豆腐的孙奶奶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腌酱菜的瓦罐被美院学生画成了文创IP。现在她家门前挂着"非遗体验点"的木牌,常有年轻人来学怎么掌握盐和时间的分寸。
- 每月"手艺擂台":竹编vs藤编现场比拼
- 方言留声机:录下正在消失的沩山土话
- 节气菜单:清明艾饺、霜降柿子饼
三、要热闹更要余韵
去年中秋灯会人挤人的盛况还历历在目,可环卫老周记得清楚:"那天扫出两百多个奶茶杯。"今年春天,志愿者们用竹篾编了可降解的"沩山杯",刻着不同诗句,成了抢手的纪念品。
短期活动 | 长期影响 | 可持续指数 |
---|---|---|
美食节 | 培养出3家网红餐馆 | ★★★(数据来源:《中国景区管理协会数据》) |
摄影大赛 | 形成5条经典拍摄路线 | ★★★★☆ |
3. 让客人变成回头客
茶农老许在茶园里辟出半亩地,城里来的孩子可以认领茶树。等到了采茶季,家长带着孩子回来时,总要住上两晚。民宿老板笑着说:"现在淡季也有人来,就为看看自家茶树冬天什么样。"
河边的芦苇黄了又绿,码头上新添了几块木牌,写着往届游客的留言。穿汉服的姑娘举着油纸伞走过石桥,身影倒映在春水里,这是沩山又一天的开始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