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致列的画布:当歌手拿起画笔时发生了什么?
首尔江南区某画廊的落地窗前,黄致列正用沾着钴蓝颜料的刮刀在亚麻布上涂抹。这幅名为《凌晨四点的练习室》的作品里,凝固的丙烯堆叠出扭曲的镜面,倒映着二十代练习生时期反复折叠的时光。经纪人老金抱着保温杯在旁边嘀咕:"这家伙开演唱会都没这么拼,最近三个月已经画废二十七块画布了。"
从麦克风到画笔的奇幻漂流
2019年春季的某次打歌后台,眼尖的化妆师发现黄致列总在休息间隙涂涂画画。当时谁也没想到,那些随手勾勒的速写本会成为他艺术创作的起点。据《东亚艺术》2021年专题报道,其早期作品呈现出明显的音乐可视化特征:
- 节奏实验期(2019-2020):用油画棒在卡纸上刮擦出类似声波纹路的抽象图案
- 和弦探索期(2021):开始尝试将丙烯颜料与现成乐谱拼贴结合
- 旋律具象期(2022至今):形成独特的混合媒介创作方式
创作阶段 | 核心材料 | 代表作 | 展览情况 |
节奏实验期 | 油画棒+旧琴弦 | 《失声的星期三》 | 首尔独立艺术空间联展(2020.11) |
和弦探索期 | 丙烯+乐谱残页 | 《D大调休止符》 | 东京当代艺术博览会特别单元(2021.09) |
旋律具象期 | 综合材料+电子元件 | 《应援海》系列 | 上海双年展外围展(2023.03) |
颜料里的烟火气
在最新个展"致列的色彩日记"中,策展人特意保留了艺术家工作室的原始状态。墙角堆着从菜市场捡来的泡沫箱,上面还沾着鱼鳞;调色盘里凝固着粉丝送的应援色眼影粉;最让观众驻足的是那幅用炸鸡包装纸拼贴而成的《首尔夜未眠》,据画廊工作人员透露,这是某次深夜创作时饿着肚子完成的。
舞台灯光外的创作日常
每周四下午,黄致列总会雷打不动出现在弘大某画材店。老板朴女士已经习惯看他认真比对不同品牌的水彩纸:"他最近迷上中国水墨,说生宣的晕染效果像极了演唱会现场飘动的荧光棒。"
藏在笔触里的密码
艺术评论家李在勋指出,其作品存在显著的多维度叙事特征:
- 画面表层:流行文化符号的狂欢式堆砌
- 肌理中层:音乐节拍转化成的笔触节奏
- 材料底层:日常物件的诗意重构
正在筹备中的《应援海2.0》据说要用到演唱会回收的5000根荧光棒。助手小崔苦笑着说:"现在工作室像极了电子垃圾处理厂,但欧巴坚持要亲手拆解每个塑料外壳。"
当艺术圈遇见娱乐圈
今年春天那场引发热议的跨界对谈中,黄致列把调色刀当作麦克风挥舞:"绘画和唱歌都需要与空白博弈,只不过画布不会给你即时反馈。"当时他穿着沾满颜料的工装裤,袖口还别着打歌时用的定制麦标。
美术馆咖啡厅的常客们最近发现,拿铁拉花开始模仿他画作里的漩涡造型。而粉丝们更热衷在签售会上递空白画布,某个站姐甚至用应援资金包下地铁站的广告位,滚动播放他创作时的侧拍视频。
夜幕降临时,工作室的霓虹灯牌准时亮起。那行"正在营业中"的暖黄光芒,映照着画架上未完成的《安可曲》,画面里无数细小的亮片正在等待最后一道清漆的凝固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