荒芜起飞喽蛋仔派对:一场让年轻人上头的社交实验
凌晨两点,我蹲在便利店门口啃关东煮的时候,突然刷到大学室友的朋友圈:"荒芜起飞喽蛋仔派对第三弹,本周六废墟见"。配图是上次派对现场——某栋烂尾楼里,二十几个年轻人围着自制音响蹦迪,墙上涂鸦闪着荧光。这已经是今年我看到的第七场类似活动了。
这到底是个什么鬼派对?
先说清楚,荒芜起飞喽蛋仔派对(年轻人习惯简称为"荒诞派对")和超市卖的蛋黄派半毛钱关系都没有。这个由00后自发组织的线下活动,核心规则就三条:
- 场地必须选在城市边缘的废弃空间(烂尾楼、废弃工厂、待拆迁区)
- 参与者要带至少一件荒诞道具(比如会发光的马桶刷、充气恐龙服)
- 禁止任何商业赞助,人均消费不超过50块
最早能追溯到2021年冬天,广州某高校学生在抖音发起的#废墟取暖挑战。当时只是十几个艺术生在天台用投影仪放老电影,结果第二周就来了八十多人。现在这种活动已经蔓延到二三十个城市,比较出名的还有重庆的"防空洞迪斯科"和郑州的"烂尾楼艺术节"。
为什么年轻人爱往废墟里钻?
我采访了三个常参加派对的95后,发现原因比想象中复杂:
人群 | 动机 | 典型发言 |
社畜 | 释放压力 | "在写字楼装孙子一星期,周末就想当穿恐龙服的疯子" |
自由职业者 | 寻找灵感 | "混凝土裂缝里长出的野花,比美术馆装置艺术更震撼" |
在地艺术家 | 低成本创作 | "商场策展要层层审批,在这里今晚涂鸦明早就有人合影" |
有个做UI设计的姑娘说得特别实在:"798门票要120,这里不仅能蹦野迪,抬头还能看见星星——虽然可能是对面楼LED屏的反光。"
荒诞背后的生存智慧
这种派对能火起来,本质上是对抗着三重现实压力:
- 房租压迫:北京五环内单间均价2960元,够办59场荒诞派对
- 社交通胀:密室逃脱人均180,网红餐厅拍照等于半个月奶茶钱
- 表达困境:朋友圈发个牢骚要分组三天可见,在废墟墙喷"老板是傻逼"反而会被点赞
去年参加上海某场派对时,见过最绝的操作是几个程序员用工地废料搭了个"压力释放机"——其实就是钉满钉子的木板,让大家把写满KPI的纸箱狠狠砸上去。后来听说这个装置被搬进了某互联网大厂的减压室,当然,钉子上包了防撞条。
安全隐患与灰色地带
当然不是所有城市都欢迎这种活动。今年三月杭州某派对就因噪音投诉被叫停,组织者被罚了五百。常见风险包括:
- 建筑结构安全问题(某次暴雨导致废弃厂房天花板脱落)
- 消防隐患(自制灯光设备接违规电路)
- 产权纠纷(有派对现场被保安驱赶)
现在成熟的组织者会提前踩点,准备急救包,甚至和场地看守大爷达成"默契"——某次成都派对的入场券是帮看门大爷拼多多砍一刀。
正在生长的亚文化
这种活动正在衍生出各种变体。上个月沈阳出现的"菜市场文艺复兴",就是把二手服装店搬进早市摊位;南京的"地铁末班诗会"参与者们在车厢里接力朗诵。最让我触动的是青岛某场派对的结束仪式:所有人把手机闪光灯调成SOS频率,对着海面持续闪烁三分钟。
有个社会学研究生在论文《临时空间与青年亚文化》里写道:"这些看似荒诞的集体行为,实则是Z世代在钢筋森林里用幽默感凿出的透气孔。"当然,原话要学术得多,我翻译成了人话。
便利店阿姨过来收走我的空杯子,玻璃门映出对面写字楼凌晨依旧亮着的格子间。手机又震了一下,是室友发来的定位——这次派对在某个停用的轮渡码头,导航显示需要换乘两趟地铁再步行1.5公里。我转了30块过去:"帮我留个位置,记得提醒我带充电宝。"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