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电影前先看海报:啥时候发、发几次最合适?
上周末路过小区公告栏,发现两张电影海报肩并肩贴着。左边《长安三万里》的海报边角都卷了,右边崭新的《孤注一掷》海报倒是围着一群人在扫码——这场景让我想起老家菜市场大清早抢新鲜蔬菜的阿姨们。
黄金72小时:海报的生死时速
去年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时,听策展人老张说过个真事:某文艺片提前三个月发海报,结果正式上映时观众都以为早就下档了。这事儿跟谈恋爱一个道理,表白太早容易凉,太晚就被别人截胡。
三个必须卡死的时间点
- 提前14天发预告款:就像生日前要收礼物清单,给观众留足期待时间
- 倒计时3天发正式款:参考美团数据显示,周四傍晚发的餐饮优惠券核销率最高
- 当天上午发提醒款:参考滴滴早晚高峰调度逻辑,早上通勤时段的打开率提升40%
时间段 | 发布类型 | 转化率参考 | 数据来源 |
早8-9点 | 当日提醒海报 | 23.7% | 艺恩《2023年电影营销白皮书》 |
午12-13点 | 票务优惠海报 | 18.2% | 猫眼春节档数据报告 |
晚8-10点 | 口碑宣传海报 | 31.5% | 灯塔专业版用户行为分析 |
朋友圈的隐形闹钟:发海报要像发连载小说
我表妹在县城开影院,她有个绝招:每次发海报都卡着广场舞散场时间。大妈们边甩胳膊边扫码,愣是把《李焕英》的票卖出了菜市场促销的气势。
不同平台的生物钟
- 微信订阅号:周三、周五下午4点发,避开周一综合征和周末倦怠期
- 抖音短视频:晚上9点配"明天就要上映"的文案,用户躺着刷手机时最容易冲动消费
- 线下物料:周四下午换新,正好赶上周末观影决策期
别让海报变成牛皮癣:次数控制有讲究
见过最狠的案例是某好莱坞大片,首映前在同一个影城群里发了18次海报,最后被群主踢出群时,主演的表情包都在群里传了三轮。
各渠道防拉黑指南
渠道类型 | 安全频率 | 高危红线 |
微信社群 | 2次/周 | 超过3次必被折叠 |
微博话题 | 1次/天 | 同话题重复推送降权 |
电梯广告 | 轮播3版/周 | 同一画面超过5天产生视觉疲劳 |
最近帮朋友策划儿童电影周,试了个新招:在家长接送孩子的幼儿园门口,每天换不同角色海报。结果周五的"超级飞侠"海报当天就带火了周末下午场,比线上推广还管用。
雨天要带伞,节日要发图:特殊时机的神助攻
去年七夕正好赶上台风天,有影院把海报文案改成"刮风下雨算什么,爱情需要冒险精神",配合59元双人套餐,上座率比平时高了2倍不止。
二十四节气海报存活率
- 立春、冬至类节气海报存活周期>7天
- 清明、中元节相关主题海报存活周期<48小时
- 跨年海报发布时间:12月30日下午3点(参考豆瓣同城活动数据)
写字楼里的咖啡店最近在放老电影,墙上贴着褪色的《泰坦尼克号》海报。旁边新贴的《奥本海默》预告海报右下角,隐约能看到明天下午三点半的场次信息正在反光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