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蛋仔派对走进电影院:一场游戏IP的跨界实验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1

凌晨两点半,我盯着电脑屏幕右下角的「网易游戏」图标发呆。桌角那罐喝了一半的可乐早就没气了,气泡像被扎破的幻想一样蔫在铝罐里。突然想到白天刷到的那条热搜——「蛋仔派对要拍大电影?」这消息让我差点把嘴里的薄荷糖咬碎。

一、从游戏角色到电影明星的奇幻漂流

说实话,第一次听说这个企划时,我脑子里自动播放起某款著名跑酷游戏改编电影的灾难现场。但转念一想,《愤怒的小鸟》都能在2016年狂揽3.5亿美元票房,这些圆滚滚的蛋仔们说不定真能折腾出点动静。

查了资料才发现,网易早在2023年Q4财报电话会议就埋过伏笔。当时丁磊提到要「拓展蛋仔IP的多元价值」,现在回头看简直像在打摩斯密码。根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的数据,这个拥有5亿注册用户的派对游戏,确实具备影视化的基本条件:

  • 角色辨识度:那些Q弹的蛋仔根本是行走的表情包
  • 世界观包容性:游乐园式的场景能塞进任何类型的故事
  • 用户情感连接:我表妹去年生日非要蛋糕上摆六个不同皮肤的蛋仔

1.1 那些成功与失败的先例

泡在资料堆里整理出这张对比表时,咖啡已经续到第三杯:

游戏IP 电影表现 关键因素
《魔兽》 票房4.39亿但亏损 世界观太厚重
《刺猬索尼克》 全球3.19亿 保留游戏精髓
《超级马力欧兄弟》 2023年票房冠军 纯粹快乐的还原

看到这里突然理解为什么网易敢赌这一把——蛋仔派对本质上和马力欧是同款快乐制造机。去年在环球影城看到真人扮演的蛋仔时,那群孩子尖叫的分贝数足以证明这点。

二、影视化路上的甜蜜陷阱

凌晨三点四十分,窗外有只野猫在叫。我翻着《2023中国游戏产业报告》的PDF,发现个有趣现象:成功影视化的游戏IP平均有7.2年的沉淀期。而蛋仔派对2022年5月才上线,这个加速度快得让人担心会不会翻车。

2.1 必须跨过的三道坎

烟灰缸里按灭的薄荷糖包装纸堆成了小山,我列出影视化最可能栽跟头的地方:

  • 叙事空白:游戏本身没有主线剧情,编剧得从零搭建故事骨架
  • 风格平衡:既要保留游戏的癫狂感,又要让电影观众买账
  • 技术适配:那些橡皮糖般的物理效果在大银幕上会不会变成恐怖谷

特别在意最后这点。去年某部动画电影里弹性过头的角色动作,让我后排的小孩直接吓哭。蛋仔标志性的「翻滚-碰撞-弹飞」三连击,在90分钟片长里可能得重新设计动力学参数。

三、藏在财报字缝里的线索

网易2023年财报显示,他们悄悄收购了「两点十分动漫」部分股权。这家做过《阴阳师》动画的工作室,最近在招聘「弹性材质动画师」——岗位要求里明晃晃写着「熟悉休闲游戏角色特性」。

更实锤的是国家电影局公示信息。今年三月有个备案立项号「影动备字[2024]第521号」,编剧栏赫然写着《蛋仔派对》主策的名字。备案梗概里「失忆的黄金蛋仔找回游乐园真相」的设定,意外地有《玩具总动员》的味道。

翻到这些资料时,冰箱突然嗡嗡启动,吓得我差点把笔记本掀翻。这种一惊一乍的状态,倒是很符合蛋仔派对的调性。

蛋仔派对也可以拍电影吗

四、用户期待的显微镜观察

在蛋仔超话潜伏两周后,发现玩家们最关心的根本不是剧情深度:

  • 「电影院里会不会安排碰撞座椅?」(点赞8.2万)
  • 「限定皮肤兑换码能不能塞在爆米花桶里?」(转发4.7万)
  • 「片尾彩蛋会不会有游戏新地图预告?」(评论楼盖到3000层)

这种期待清单让我想起任天堂社长古川俊太郎的论断:「游戏电影不该追求奥斯卡,而要成为游戏的延伸体验。」凌晨四点十八分,电脑蓝光映着墙上的蛋仔海报,突然觉得这些圆滚滚的小东西或许真能开创种新的影视品类——不是游戏改编电影,而是「可游玩电影」。

窗外开始有环卫车的声音。合上电脑前,瞥见网易影业最新招聘的「元宇宙叙事设计师」岗位。或许某天我们真能戴着VR眼镜,和电影里的蛋仔们实时玩起抢椅子游戏。到时候电影院里此起彼伏的尖叫,大概会比任何票房数字都更能证明这次跨界是否成功。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