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术培训班如何用活动"磨"出教师真本事?
老张美术工作室的玻璃门上总蒙着水汽,透过朦胧的玻璃,总能看到李老师带着孩子们在画石膏像。上周三我去送孩子时,正巧看见王校长拿着活动方案跟老师们商量:"咱们这个月教师技能大赛,要不要试试户外写生教学?"这个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,原来美术培训班的老师成长,就藏在日常这些大大小小的活动中。
一、活动设计的三个"活"字诀
咱们都知道,老师们的教学水平就像素描的明暗关系,需要不断调整才能出效果。去年市教育局的调研数据显示,定期开展教学活动的机构,教师平均教学评分比不开展的机构高出37.8%。
1. 活水计划:跨校交流
记得去年秋天,城西的向日葵画室和我们的老师搞了个"交换课堂"活动。周老师去他们那儿教了节水彩晕染技法课,回来就念叨:"人家教室里的自然光设计真讲究,学生作品的颜色过渡特别自然。"这种实地交流比看十遍教学视频都管用。
- 每月1次校际公开课
- 季度性教学主题沙龙
- 年度联合教学成果展
2. 活火计划:教学比武
上个月我们搞了个"90分钟主题创作"教学比武。要求老师在限定时间内,既要完成范画又要指导学生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平时温温柔柔的刘老师,在时间压力下反而激发了潜能,她设计的分阶段指导法让全班完成度提高了40%。
活动类型 | 参与教师数 | 技法掌握提升率 | 课堂互动提升率 |
常规培训 | 15 | 22% | 18% |
比武活动 | 15 | 41% | 53% |
二、活动落地的四个"实"招
去年参加市里美术教研会时,听实验二小的马主任说过个金句:"好活动要像静物写生,既要结构扎实又要细节生动。"
1. 实景教学日
我们每月第三个周五是固定活动日。上个月带老师们去植物园写生,要求每人设计不同年龄段的教学方案。刚入职的小陈老师突然开窍:"原来教幼儿园孩子画树叶,得用触觉体验代替专业术语啊。"
2. 实战工作坊
今年春天请了美院的林教授来做丙烯画教学工作坊。不是常规的讲座形式,而是让老师们轮流当学生和老师。这种角色转换让很多人发现了自己教学中的盲区,据后续调查显示,83%的教师改进了课堂示范方式。
- 材料准备环节增加学生预体验
- 示范步骤分解更细致
- 个性化指导时间增加15分钟
三、活动效果的保鲜秘诀
见过菜市场卖鱼的摊位吗?那些活蹦乱跳的鱼总是最新鲜的。教师成长也需要这样的"活水养鱼法"。
1. 建立活动档案袋
我们给每位老师准备了成长档案,里面装着每次活动的教学方案、学生作品、反思笔记。去年评职称的张老师就是靠着两年积累的12个活动案例,顺利通过了评审。
记录类型 | 数量要求 | 评分占比 |
教学视频 | 季度/2次 | 30% |
学生作品分析 | 月度/4份 | 25% |
同行评价 | 半年/3次 | 25% |
2. 设置活动进阶制
新来的赵老师刚开始参加活动时总是缩在角落,后来我们设计了青铜-白银-黄金的成长阶梯。现在的她不仅能自如地组织陶艺体验课,还开发了针对左利手学生的特殊指导方案。
窗外的梧桐叶开始泛黄,美术教室里的笑声混着颜料的味道飘出来。王校长又在白板上写新的活动计划,李老师边调色边和同事讨论着下次交流课要展示的新技法。或许真正的教学提升,就藏在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日常活动里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