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宣活动中的法律语言规范:让普法更接地气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1

最近社区里搞法治宣传,老张拿着材料直挠头:"这文件上写的'标的物''无因管理'到底是啥意思?"像老张这样的普通居民,在法宣活动中碰到晦涩的法律术语早已不是新鲜事。法律语言如何在专业性和通俗化之间找到平衡点,成了普法工作者最头疼的问题。

一、法律语言规范的核心要求

咱们社区去年搞《民法典》宣讲时,就闹过笑话。宣传栏把"善意取得"解释成"做好事得来的东西",结果好几个大爷真以为捡到东西不还也算合法。这种因语言表述不当引发的误解,恰恰凸显了规范的重要性。

法宣活动中的法律语言规范

1.1 准确性是生命线

法律术语就像精密仪器的零件,差之毫厘谬以千里。去年某地拆迁公告把"征收"写成"征用",引发。这两个词在法律上可是天壤之别:

术语 法律定义 常见误用 数据来源
征收 国家为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取得财产 与"征用"混用 《立法技术规范》2022版
善意第三人 不知情且支付合理对价的交易方 解释为"好心人" 最高法院司法解释汇编

1.2 严谨性不容妥协

某街道的禁毒宣传单曾写着"吸毒可能判刑",实际上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规定初次吸毒只是行政处罚。这种表述错误不仅影响公信力,还可能引发法律纠纷。

法宣活动中的法律语言规范

二、接地气不等于不专业

区司法局的小王想了个妙招:把继承法里的"代位继承"比作"接力赛跑",既保留了法律内核,又让居民秒懂。这种转化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点:

  • 保持法律内涵不变形
  • 使用生活化但规范的比喻
  • 避免过度娱乐化表达

2.1 专业术语转化技巧

参考《法律语言通俗化指南》建议,可以尝试:

  • 用"书面借条"解释"要式合同"
  • 把"诉讼时效"比作"倒计时"
  • "无因管理"说成"好心办事"

2.2 场景化表达的艺术

法宣活动中的法律语言规范

开发区普法办在工地宣传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》时,直接用工资单做案例模板。工友们边看边点头:"原来老板押身份证复印件是违法的啊!"

专业表述 生活化表达 适用场景 数据来源
不可抗力 天灾人祸挡不住 合同纠纷调解 司法部普法案例库
表见代理 看起来像掌柜的伙计 中小企业普法 《商法通俗读本》

三、规范落地需要硬功夫

市法律援助中心的李律师有个百宝箱,里面装着三件法宝:

  1. 最新版《法律术语国家标准》
  2. 本地化案例汇编手册
  3. 群众反馈记录本

3.1 内容审查双保险

他们的宣传材料要走两道关:先由执业律师把关法律准确性,再请社区大妈读稿子,遇到听不懂的地方马上标注修改。

3.2 效果评估有妙招

去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周期间,市场监管部门在普法展台设置"法律术语猜猜看"互动游戏。通过参与者的答题情况,实时调整宣传策略,最终使法律知识接受度提升40%(数据来自《2023法治宣传效果评估报告》)。

夕阳西下,社区法治文化广场又响起了快板声:"民法典,保民生,七大编来护航程。物权合同婚姻家,总则附则要记清..."伴着清脆的竹板声,法律语言正悄然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