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班音乐活动中种瓜游戏的创新点:让课堂活起来的秘密
幼儿园走廊飘来欢快的童谣声,张老师正带着十几个孩子围成圆圈玩改良版种瓜游戏。穿粉色纱裙的小女孩边拍手边喊:"王婆婆的西瓜甜不甜?"穿条纹衫的小男孩立刻接上:"甜得能引来小蜜蜂!"这种将音乐元素注入传统游戏的创新,正在让小班课堂焕发新活力。
一、种瓜游戏的前世今生
传统种瓜游戏起源于江浙童谣,孩子们通过重复问答培养语言能力。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《幼儿园游戏指导手册》显示,87%的幼儿园仍在沿用基础版玩法。但单调的台词复述,常让3-4岁儿童在重复5轮后注意力开始分散。
对比维度 | 传统版本 | 创新版本 |
---|---|---|
核心目标 | 语言重复训练 | 多感官协同发展 |
教具使用 | 无 | 打击乐器+图谱卡片 |
参与方式 | 轮流问答 | 角色扮演+即兴创作 |
二、给老游戏装上音乐翅膀
1. 节奏魔法变身记
南京鼓楼幼儿园的李老师分享道:"我们把问答词改编成四拍子童谣,孩子们用沙锤打节拍。当唱到'浇水'时摇动装豆子的塑料瓶,模拟下雨的沙沙声。"这种设计吻合《音乐教学法》强调的"听觉-动觉联动"原则。
- 基础节奏型:X XX X-(拍手 拍腿 拍肩)
- 进阶玩法:用三角铁标注段落转换
- 彩蛋设计:铃鼓声代表"西瓜成熟啦"
2. 让每个孩子都是作曲家
上海浦东某示范园尝试让孩子用水果贴纸创作"声音地图"。比如西瓜图案贴碰铃,葡萄贴响板,收获季节到来自选乐器合奏。这种改编源自柯达伊教学法的即兴理念,据观察记录,幼儿的创意表达频次提升42%。
三、看得见的成长变化
在杭州某民办园的视频记录中,原先害羞的朵朵现在能自信地领唱改编版:"我的西瓜圆又圆,你要几瓣分着尝?"保育员王阿姨发现,午休时孩子们会自发地用拍被子声玩节奏接龙游戏。
苏州幼师培训中心的刘教授指出:"当游戏框架遇上音乐元素,就像种子遇到春雨。我们监测到改良版游戏中,幼儿的节奏感准确率提升65%,团队协作意识增强明显。"
窗外梧桐树的影子慢慢拉长,教室里又响起新的歌声。孩子们用小木琴敲出自己设计的"摘瓜旋律",某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认真地和同伴商量:"下次我们试试用跳舞毯玩这个游戏好不好?"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