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信APP活动策划中,如何从竞争对手身上"偷师"?
上周三傍晚,我正在超市挑打折鸡蛋,手机突然收到老板的微信:"小王啊,隔壁组的活动转化率又涨了15%,咱们得加把劲了..."这话让我手一抖,购物车里的酸奶差点洒出来。做电信APP活动策划这行,最怕的就是被竞品甩在身后。
一、为什么总盯着别人的活动看?
记得去年双十一,我们照搬电商平台搞了个"限时秒杀",结果用户根本不买账。后来才明白,电信业务和快消品根本是两码事。现在学聪明了,专门盯着行业内三家大佬——就像小区门口并排开的那三家水果店,每家促销手段都值得琢磨。
- 中国移动的"积分当钱花"活动,把沉睡用户唤醒34%
- 中国联通"老用户回娘家"计划,三个月续约率提升22%
- 中国电信"全家桶升级"方案,带动宽带新增装机量翻倍
1.1 真实案例里的门道
上个月某省公司搞了个"宽带提速不加价",结果用户投诉率反而上升。后来发现是忽略了存量用户心理平衡。反观移动最新推出的"星级用户特权",把新旧用户权益划分得清清楚楚,就像菜市场里会员卡和普通顾客区别对待,既提升忠诚度又不引发矛盾。
运营商 | 活动类型 | 用户增长率 | 投诉率变化 |
---|---|---|---|
移动 | 会员阶梯权益 | +18% | -7% |
电信 | 免费升速 | +12% | +15% |
联通 | 老用户专享 | +9% | -3% |
二、把对手的招数拆开来看
上周五部门开会时,新来的实习生小李嘟囔:"他们不就是送流量嘛,有什么技术含量..."这话让我想起老家菜贩王婶——别人降价她就送葱,看着简单,其实是二十年练就的生意经。
2.1 资源投入的明暗线
以最近火热的"5G套餐推广季"为例,表面上看大家都在送手机、送会员:
- 移动:合约购机直降2000元
- 电信:办套餐送视频网站年卡
- 联通:加1元得智能音箱
但暗线里的资源调配才是关键。根据艾瑞咨询最新报告,移动在活动期间将40%的客服人力转向线上咨询,电信则把15%的线下营业厅改造成体验店,这些隐形投入往往被忽略。
2.2 用户画像的显微镜
去年帮老家亲戚办套餐时发现,同样的"老年专属"活动,不同运营商打法截然不同:
运营商 | 主打功能 | 办理渠道 | 附加服务 |
---|---|---|---|
移动 | 大字号界面 | 子女代办理 | 防诈骗提醒 |
电信 | 亲情号码设置 | 社区驻点 | 健康监测 |
联通 | 语音助手 | 线下柜台 | 免费贴膜 |
三、藏在数据背后的烟火气
上次去营业厅交费,听见柜台大姐跟用户唠家常:"您家闺女是不是在外地上大学?我们这个校园套餐..."突然明白,好的活动策划不是冰冷的数据堆砌,而是能接上用户的生活场景。
- 移动在高校开学季推出的"异地同享"套餐,把家长和学生的通信需求打包
- 电信的"夜市流量包"瞄准摆摊人群,晚上8点到凌晨2点专属流量
- 联通的"周末回城计划"解决跨城通勤族的流量焦虑
这些策划就像小区门口的早餐摊,卖豆浆的知道谁要加糖,卖油条的记得老顾客的咸淡口味。根据易观分析的数据,具有场景化设计的活动用户留存率比普通活动高2.3倍。
四、活动日历里的秘密
办公室墙上挂着今年的营销日历,仔细看各家的活动排期,会发现些有趣规律:
- 移动喜欢在每月25日搞"月末流量急救包"
- 电信固定在季度末推出"全家消费达标返现"
- 联通则在传统节气推出"流量红包雨"
这种节奏感就像楼下水果店每周二上新,周五清仓,慢慢培养用户习惯。不过要注意避开运营商集体大促的时段,比如517电信日前后,用户容易被各种活动晃花眼。
4.1 别踩这些坑
去年我们模仿某互联网公司搞"邀请好友砍价",结果发现:
- 40岁以上用户根本不会操作"分享助力"
- 年轻人觉得"砍价金额太小没诚意"
- 中层用户担心隐私泄露
反倒是电信在社区推的"邻里组团享优惠",居委会大妈带着登记本上门办理,转化率高得惊人。所以说照搬模式不如理解本质,就像做菜,光看菜谱没用,得掌握火候。
五、活动效果的照妖镜
上周去运营商合作营业厅蹲点,发现个有趣现象:同样宣传"充值送礼品",摆在收银台旁边的米面粮油,比堆在角落的智能设备受欢迎得多。这让我想起《消费心理学》里说的:即时可见的收益最能打动人心。
奖励类型 | 参与率 | 续约意愿 | 成本投入 |
---|---|---|---|
实物礼品 | 68% | 42% | 高 |
虚拟权益 | 55% | 61% | 中 |
现金返还 | 73% | 29% | 低 |
现在明白为什么移动最近力推"电子券超市"了,既能满足即时获得感,又能降低物流成本。就像小区超市把临期食品做成组合优惠,既清库存又赚口碑。
窗外传来楼下小贩收摊的吆喝声,看了看表已经晚上九点。保存文档时突然想到,明天得去营业厅体验下新推出的"夜市专属客服",说不定能发现新的策划灵感...
网友留言(0)